报告由中国青年报社、中青校媒联合Soul App发布,基于对全国3129名大学生(97%为00后,65%为05后)的调研,聚焦AI对大学生学习、社交及情感世界的影响,呈现其AI使用行为与心态特征。
从使用渗透与信息获取看,AI在大学生中渗透率达99.2%,11.7%为“重度使用”(每天多次使用)。AI工具(渠道偏好评分3.34)已超越传统搜索引擎(2.60)、社交媒体(2.81),成为首选信息渠道,65.9%学生遇问题会优先求助AI。使用存在显著群体差异:大四学生认知更深入(34.3%自认“非常了解AI”),每天多次使用比例(21.2%)是大一(8.0%)的两倍多;理工农医类学生对AI了解度最高(70.9%“了解”及以上),教育艺术类“不了解”比例最高(6.7%);男生了解度(72.4%)高于女生(67.3%),但“不了解”比例(6.6%)也更高。47.1%学生“离不开AI”,其中10.5%“完全离不开”,AI已成为部分学生类似“器官”的“AI脑”,且年级越高依赖度越高,大四“完全离不开”比例(12.7%)高于大一(9.8%)。
应用场景上,学习工作中,资料查询、文本润色、翻译等文稿撰写场景使用率超43%,且学科差异明显:理工农医类用AI写代码,文史哲类润色文字,经管法类做报表PPT,教育艺术类生成图像、剪辑。生活场景中,查询常识(48.3%)、制定旅游计划(40%)、兴趣入门指南(37%)等较常见,且年级需求分化:大一大二侧重资料查询、口语训练等学习相关场景,大三大四则聚焦求职建议、代码撰写等职业化场景。
展开剩余60%社交与情感陪伴方面,59.8%学生将AI定位为“工作助手”,但近八成(79.1%)会与AI闲聊,视其为“朋友”。情绪低落时,26.0%学生会向AI寻求安慰,与“社交媒体求助”(26.2%)比例持平。62.7%学生用AI处理社交场景,如沟通技巧(41.9%)、礼物挑选(39.3%)等,大一用其破解社交尴尬(42.2%),大四侧重职场沟通(48.9%),理工学生“AI克制”(39.3%少用AI社交),教育艺术类关注社交矛盾解决(38.8%)。
心态与应对上,40.9%学生担心对AI产生心理依赖,核心担忧是思维懒惰、缺乏独立思考(62.3%),大四担忧比例高于大一。43.5%学生有AI焦虑,40.5%担心AI取代职业路径,文史哲类焦虑最突出(48.4%有焦虑,47.5%担心职业被取代)。学生认为AI时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创造能力(62.0%)、批判性思维(56.0%),62.3%计划学习AI知识,59.7%欲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不可替代性,倾向“人机互补”而非“对抗”。
整体而言,AI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生活,成为学习、社交、情感陪伴的复合工具,但学生也保持警惕,在依赖与自主间寻求平衡,未来需进一步引导其发挥人机协作优势,守护人类核心能力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知识产权、数据隐私,只做内容的收集、整理及分享,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,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,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,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,如对报告内容存疑,请与撰写、发布机构联系
发布于:广东省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